刚回母校的时候,许多老师对我投以异样的眼光,估计是在想这个没有什么印象的郑美怡怎么会回来教书?确实教过我的老师都知道,我在班上不发言,也鲜少私下去找老师聊天,就是一个独来独往读死书的怪学生。当初选大学科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改掉这样的自己,我希望自己可以大胆在群众前说话,我希望自己可以大胆去交友而不是老是坐在一边等别人来认识我。误打误撞给我选上了美国课程,里面很多需要我们去报告,讨论的环节,胆量渐渐建立起来,人也变得敢说话,甚至是爱说话。我以为这些都是好事,我的交际从此一帆风顺,但并非如此..
很久以前,有人告诉过我,朋友本来就是【合则来,不合则去】,我一直到去年都非常不认同这句话,我深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朋友,只是交情深浅度不同而已。经历这一年半的“磨练” 我还是投降于这句话了。为了去迎合不同的人,我往往需要去扮演他们所期待看到的角色,例如说某人不赞同某件事,为了跟他有话题我逼自己跟他一起持有相同的观点。搞到最后,在别人眼中我成了八面玲珑的人,而我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是谁。开始变得人云亦云,为了让自己融入某个圈子,做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甚至违背自己原则的事。一年半过去了,我却越来越不认识自己。这样的事自己曾经跟交心的前辈分享过,得到的回应也各持所见。有人说社会工作本来就这样,很难保持自我,不融入特定的圈子,自己就会被排挤,做起事情来处处碰钉子,反正大家都只是同事,何必认真。有的人又说,做自己最重要,何必为难自己到最后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。
最近确实有跟一些同事相处上碰钉子,自己也做了许多(也许是多余的)的思考,到底问题出在哪里?刚才无意间给我看到一个女生写的blog, 里面句句经典,也算是为我解惑了。其中我最喜欢这句:
【問題雙方都有問題 但是現在發生這種事情 只能檢討自己 而不是去探討別人的過失】
许多时候我们都习惯花很多时间去探讨别人的过错,别人应该怎样做改正,却鲜少看到自己的问题。这就是所谓的看见了别人眼中的木屑,却看不见自己眼中的大梁。经过这些天的反复思考,我选择做回那个我喜欢的自己,不为迎合别人的自己,对于那些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 我会学习放以尊重,而不是去挑你眼中的木屑,或者去改变自己只为迎合/取悦你。而我也深信这世上总有人会愿意与这样的一个我相处,至于那些不喜欢我的人,虽说不能深交但至少我们相敬如宾地相处也不是一件坏事呀 总的来说 人情世故,交际是一门人一辈子都在学的学问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