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6 July 2015

老师,我不会

不知不觉我回到中华执教已经大半年过去了,回想当初离开工作了4年的小学,满心期待地回来母校教书。正所谓期望越大,失望越大。用失望这词或许严重了点,应该说现况不如我想象的吧。
今天我坐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测验卷,隔壁的同事座位围了2个学生,其中一个站在那老师身边一直重复“老师,我不会” 同事她很耐性给她解释了一遍,她还是那句“老师,我不会”,后续的事我就没留意了也不是今天想写的重点。这句话对我而言一点也不陌生,很多时候叫学生在笔记上做习题的时候,孩子们只抄了题目,就坐在哪开始玩弄手指啊,跟同学说话,甚至离开座位在打闹。当我走近我就一定会问“为什么不做呢?” 他们的回答往往也是“老师,我不会” 。渐渐我就发现这句话其实根本就是一件武器,什么科目都可以用,老师一问只要答“我不会” 老师也拿我没辙。
我常在想我离开中学也不过6年的日子,怎么学弟妹们的品行态度跟过去的我们差得这么远了?真的是新时代的孩子跟我们不一样吗?我依稀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,我们都很少敢说“我不会” 这三个字,顶多也是说不明白。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思想老土,“我不会”对我而言是一种自我放弃的表示,没有人天生就“会”任何事物,每个人都是通过学习,累计经验去学会某件事,而我也相信人生中不是每件事都可以有人来教会你,有些事总要靠自己去探索,尝试,经验得来的。
教书这半年来,接触后端班的孩子比较多,对我而言这些后端班程度并不差,只是“我不会”的学生占大多数。换言之,这些孩子比较被动,从不主动去探索新东西,比较喜欢坐在班上等老师们把知识倒入他们的脑袋里。后来今天我想了想,是什么造就这些“我不会”学生的诞生?也许是如今生活素质提高了,家里经济情况也比过去好了,就很容易去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,比如说手机,零用钱,奢侈品等等。但也正因为如此,孩子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的思想行为,一旦我们要求孩子自己去争取某样东西的时候,他很自然就回答“我不会”。也没错,他的确不会,因为平常都是别人在给予,自己没付出过努力。当然这只是我总结我所观察到的。只供参考,哈哈
我之前看过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,【不会,是懒惰人的藉口】为什么说这句话特别有意思,因为确实发生在我身上。20几年来我都跟别人说我【不会】游泳,我没撒谎,我是的确不会,但是口说不会,不动身做出改变,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会。所以两年前我决定去学,今时今日我竟然很喜欢,甚至投入这项我曾经【不会】的运动。所以事在人为,没有永远的【不会】,只看你有没有这份心意和耐性去学习一件事。
今天在网上看到一张图,又是特别有意思,我特意用此图作为这篇的结尾。图里这孩子来自菲律宾,只有7岁,他没有舒适的房间,干净整齐的书桌,但都无阻他想学习的心。下面还有两行字大意:【若那件事物对你而言是重要的,你一定会想办法去达成;反之,你会想出很多藉口去阻碍达成此事物】
环境和东西都不能阻碍一颗想学习的心,更何况只是一句【我不会】呢?